最新动态 >更多
 
 
棋人的内秀与呆——有感于聂道场的诗朗诵  

    围棋如果是一个女人,应该是妩媚到极处的尤物。在她身上,有青春的飞扬,也有智者的庄重,既有快棋的错漏伴着精彩,也有慢棋的严谨与细致。既有石破天惊的倚天屠龙,也有命悬一线的精妙治孤,她告诉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主要矛盾,也告诉我们在具体的事情上细节甚至一个次序决定着成败。

    人生如棋,读懂了她,也就读懂了人生。

    只是读懂了的也只是做人的道理,能否把这些道理应用到生活中呢?这还需要一个过程。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围棋之外,要学的东西,多了去了。或者说我们懂得了辩证法,也只是知道了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,没有运用,也是白费。

    棋手面对一方楸枰,穷尽一生之力,也无法证得最终的大道,应该说围棋的最终解密,还需要几代人甚至更多时间的积累。而作为棋手,需要注意的是,围棋当为人所用,而不是人为棋所役。围棋盘上的道理可以印证人生,人生中的感悟也可以反证棋盘上的得得失失。也只有这种双向的过程才会达至人生的棋盘的大圆满——即所谓的看破放下自在或者孟子所说的放心。

    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,围棋手为什么都显得有些目光呆滞?家长们隐隐有一丝担心:我儿子学完围棋,不会也那样吧?我一般这么说:其实棋手都是人精,比我这样的强多了。他们太关注棋盘,因为专注而显得有些不灵活。其实他们是特聪明的一个群体。家长恍然。

    只是有时候我也不免对自己的看法产生怀疑:很多做学问的大家,也专注于自己的事业,为何依然灵动的很。除了用眼过度,真的就没有什么了么?

    我觉得作为棋手,天天对着棋盘是件幸福的事。因为这玩意太有意思了。而棋手本身都很聪明,业余的算。这里容易产生两种错误观念:一是下棋人自以为比别人高一等或者智慧一等,从而在和人交流上产生问题。(也有交流能力欠缺的因素)。第二是棋盘上快乐的自给自足,会使一些人目光局限于此。对于别的学问或者知识,不要说精研,涉猎都懒得。

    这些孩子在棋盘上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锻炼,但是在待人接物或者场合上的表达能力上,一定是有所欠缺的。孙腾宇获得阿含桐山杯,发言时依然紧张的不行就是一个证明。

    明末的棋手林符卿骄狂自大,放言以棋盘为师,棋神来了,三子以上不敢多让。简直和小李一个档次了。因为他输给了过百龄,所以很多人看不惯他。我倒觉得这个人少了几分棋手的呆气,多了几分可爱。

    没人规定:棋手一定要呆才会下得好。

    围棋包含了竞技和艺术多方面的魅力。极度的重视一方都是错误的。古代的士大夫围棋,艺术是很艺术了,水平却不见得有多高。后来有了一些专门下围棋的,极大地提高了围棋水平,但是却又和士大夫的围棋观念格格不入。苏东坡的胜固欣然,败亦可喜,欧阳修称赞一个国手时不忘加几句:大致是该人不修边幅,没有文采,要是一起坐下喝酒估计没有话题之类的。那是相当的轻视。

    竞技围棋得到足够重视,棋手有了相当的地位,那还是现代之后。建国之初的棋手,还需要到文史馆找个工作,以作为另一个身份或者生计。而之前的国手,大都混迹于茶馆或者达官贵人的party。周懒予那样的携技游江湖的一生是很多棋手的写照。

    围棋光明正大的登上了现代的舞台,就像现代的足球,慢慢超出了其原本的娱乐范畴。

    只是我们如此耽于娱乐终究是不对的,早在南北朝时期,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就曾经总结:下围棋不错,但是耗费时间,不可以太过沉迷。现代的孩子为了走上最高的竞技舞台,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浸淫在围棋世界,胜负世界。当他们发觉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,他们是否会有船大难掉头的麻烦?而因此最终回到教授围棋的老路上来呢?他们除了教授孩子围棋,还会教授孩子不要耽于沉溺的道理么?

    我想说的是,也许我们应该给那些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知识和锻炼机会——和围棋无关的。

    我们普及围棋的,要教懂孩子最简单的围棋道理,在他们通过围棋开拓视野,锻炼了思维之后,能够放下围棋,转而成就人生。而不是为棋所误。


地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青园街296号  |  电话:0  |  QQ:0
版权所有(C)石家庄市围棋协会 | 技术支持:二亩地网站建设 | 后台管理